
《醫‧藥‧人》 第 123 期
制度是制度 人就是人
醫院管理局公布自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六個月內,總共發生了23宗嚴重醫療事故及47宗重大風險事故。其中有見慣不怪的手術後在病人體內留下紗布或儀器,多宗藥物失誤,更有烏籠搞笑的認錯病人導錯尿。凡此種種,使行外人心驚,行內人失笑。
局長周一嶽再一次苦口婆心 ── 只要醫護人員依足程序,可減低醫療程序出錯。言下之意,不就是醫護人員未有依足程序,之所以醫療事故一直都未能減低。
近月發生的醫療事故已不是公立醫院獨家專有,連一向以服務周到見著的名牌私家醫院一樣榜上有名,反映我們的醫療作業,無論公營還是私營,「病情」已經迫近危險線。
私營醫院如何避免醫療事故發生我們不得而知,而公營醫院通常都是一再推出減低風險措施 ── 亦即是指引。每一次事故發生後就會更新相關指引,事故多一件,指引又多加一項。如果每件事都依足「指引」進行,醫療事故毋疑可以減低,但過程中需要多花幾多時間?所以不排除有些醫護人員會自動將指引篩選、簡化、跳過。
事實上,制度再完美,執行的都是人,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需要時彈性執行指引是醫療人員的價值所在。在救人如救火的緊急情況下,簡化指引程序無可厚非,甚至是必須的;但在時間裕如下為求工作方便刪減指引程序,又或是怕麻煩而置病人求見醫生的訴求而不顧,則明顯不是必須。
歸根究柢,那些企圖偷雞摸狗,少做少錯,又或是秉承中國人傳統「差不多」的做事態度,才是事故全年無休的癥結所在。
編輯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