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人》 第 82 期
500億的決心
新財政預算案為求派錢派得人有一份,美其名為設想周到,實際是巧立名目,大前提是「有理由」地把錢放進市民的口袋。市民是現實的,管他曾財爺還是唐財爺,有錢派就是好財爺。千億盈餘對比沙士時期梁錦松無米之炊,真有此一時彼一時之嘆。
當然,有錢好辦事,所以香港政府可以大手筆把700億用以減低稅率、扣稅、免差餉、免公屋租金再兼送強積金,小市民很難不欣然受落。
我們最關心的是財政預算撥出作為醫療融資的500億。
財爺曾俊華在預算案中明確地指,香港面對人口老化令醫療服務需求大增的重大挑戰,若現行醫療制度維持不變,至2033年,實際公共醫院開支會由2004年的380億增至1800億。
香港人口逐漸老化已隱隱然成為社會未來的包袱,年邁長者在香港只會有增無減,財政預算怎也不肯增加長者生果金,就是不願把這個長期只增不減的重擔揹上身,區區生果金也不願上身,更遑論耗資如無底深潭的醫療費用。
政府由「史葛報告」開始,其後陸續的「彩虹報告」、「基層健康報告書」及「哈佛報告」,至2005年「創建健康未來」等等等等,一系列花費甚昂的報告書目的都為檢討香港醫療而來,唯建議所得到的支持者少,落實執行更少。今次財政預算案不惜拋出500億,可見政府對落實這個困擾多時的問題的決心。
我們認為醫療融資應予落實,但細節宜須謹慎。稅入來得不易,錢是納稅人的錢,應合理地使用,政府須確保效益,把錢用在骨節處,莫使一如強積金,肥了執行者,瘦了香港市民。
編輯室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