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中醫針灸治網球肘

< 上一頁
撰文:張世平博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
《醫.藥.人》 第 149 期

慢性痛症經常困擾病人,尤其一些筋骨肌腱的痛症,常是纏綿不退。坊間不少病人在接受西醫治療後,都會找中醫治療或是針灸治療。究竟針灸對肌腱痛症是否有治療效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正在進行一項針灸治療網球肘的研究。

  網球肘是一種常見的痛症,以外側肘部肌肉疼痛為主要表現。網球肘醫學上稱肱骨外上髁炎。

病因與症狀
  本病好發於經常需要前臂用力旋轉、反覆敲打或搬重物的人。主要是由於附著在肱骨外上髁的肌腱在手腕伸直及向橈側用力時,張力過大,令肌腱與骨連接處的部分纖維過度牽拉,產生輕微撕裂。急性期以炎症為主;反覆勞損導致的疼痛炎性變化不明顯,以肌腱微創傷、變性為主。這些肌腱來自橈側伸腕長肌和短肌、指總伸肌、尺側伸腕肌及肱橈肌等,所以患者除了在肱骨外上髁有明顯的壓痛點外,疼痛亦會累及這些肌肉在前臂分布的部位。當患者用力握拳或作前臂旋前伸肘動作(如絞毛巾、開門鎖及提取重物等),均會引起痛楚。有肘痛的患者可以自己作一個測試:把有肘痛的手前臂平放在桌面,手心向下。另一隻手的手掌壓在患側的掌背上,然後前臂不動,患側手掌上翹(背曲),對抗另一隻手的壓力。如果這時覺得患側肘部外側骨頭附近有疼痛,就很可能是患了網球肘。

患病群組
  網球肘在網球運動員中發病率比較高,所以稱為網球肘。其實,羽毛球、乒乓球、高爾夫球等運動也常會引起網球肘。另外,電工、木工、家庭主婦及其他需要頻繁進行伸臂轉腕動作的人,都容易患這種病。

網球肘的中醫分型
  網球肘中醫稱為「肘勞」,屬於痺證的範疇。治療可按經絡辨證分型,以手陽明大腸經因氣滯血瘀、經絡不通為主要病機。中醫學界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網球肘的患者可分為以下四種不同中醫證型:
1. 風寒濕阻絡
2. 氣滯血瘀
3. 濕熱內蘊
4. 氣血虧虛

針灸治療的理論
  針灸治療網球肘主要以通絡止痛為原則,並按不同的證型辨證施治。具體的治療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毫針刺、電針、溫針、溫灸、隔物灸、梅花針、鐳射等等。但哪一種方法最有效?各種證型有沒有最適合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有待研究的問題。
  我們正在進行有關的研究,利用紅外線影像技術作為客觀的輔助診斷,根據患處痛點的溫度變化,分析不同中醫證型的網球肘患者,為今後個體化的針灸治療提供數據。

選擇的穴位
  臨床上,網球肘的治療大部分都以肘部穴位為主。常用的有壓痛點、曲池、手三里、外關等。

接受針灸可能出現的反應
  針灸治療不良反應一般僅限於皮膚青紫和出血。極少數的病人可能會感到頭暈和惡心。一項針對34407次針灸治療的研究調查發現,其中有43例出現了輕微副作用,比例是千分之1.3。但針灸不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例如入院治療、長期住院、終生殘疾或者死亡)。當接受某些針刺方法後,在治療後1-2天內曾經針刺的地方仍然有不適,也是正常的現象,一般過兩天會自然消失。

哪些患者不適宜做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的適應性很廣。但一般來說,孕婦、有凝血功能障礙等人群要慎用針灸。

 

針灸治療研究
浸大中醫藥學院正招募合資格人士參加為期三個星期的針灸治療網球肘臨床研究。
研究機構:由香港浸會大學、長春中醫藥大學、雪梨科技大學和意大利 Instituto Paracelso共同合作完成。
地點:研究將在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開展
第一階段:第一階段的研究主要由香港浸會大學進行,目的為建立中醫針灸治療網球肘的中醫診斷標準。
參加者須符合以下條件:
‧18-70歲
‧患有肘關節外側疼痛
合適的參加者,將先接受第一階段的中醫診斷研究。過程包括以紅外線掃描記錄疼痛部位的體溫及由中醫師作研究性診斷。全過程需時約 30 分鐘。如適合者將被邀請參與第二階段的針灸治療網球肘臨床研究。
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研究由上述幾所機構同時開展,目的為確認特定的穴位刺激方法對於治療肘外側疼痛是否有利。
詳情可參閱http://scm.hkbu.edu.hk/filemanager/images/scm/2013-TEA-IS-CHAI.pdf

參考文獻:
MacPherson H, Thomas K, Walters S, Fitter M.(2001) A prospective survey of adverse events and treatment reactions following 34,000 consultations with professional acupuncturists. Acupuncture in medicine, 19, 2, p.93-101。


文章回應 (3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