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決定不智,但部分市民堅持吃活雞的飲食習慣是否有「助紂為虐」之嫌?誠如電台節目主持人李慧玲小姐說:「人不能沒有雞的世界?起碼直至現在這一刻,仍然如此!不過,不能沒有雞的世界,不代表不能沒有活雞的世界,冰鮮雞也可以……特區政府應該更果斷訂明我們未來的路向:香港應該走向一個沒有活雞的世界。」
禽流感威脅無減 香港被譽為美食天堂,香港人更一直以能夠品嘗用鮮活雞炮製各式佳餚而自豪。但要經過多個「高風險」環節,才能延續這種飲食習慣,又有多少人關心呢? 從飼養、運送、批發、零售、宰殺等多個環節,皆存在人類感染禽流感的風險。自1997年香港出現第一例人類感染H5N1禽流感後,在2001及2003年再經歷另外兩次大規模禽流感爆發,每次均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年復年的威脅,雖在2003年引入各項更嚴厲措施後,包括為全港農場雞注射疫苗、禁止活鵪鶉與其他活禽在同一店舖販賣,以及規定所有街市雞檔每月兩次宰殺所有活雞徹底清潔等,疫情暫時止息。 然而,除了「沙士」百日慘痛經歷暫時置諸腦後,H5N1禽流感未曾停止觸動港人的神經線。 撲殺活禽造成血流成河;停輸內地活雞導致活禽業無止聲討、跳海抗議;加強活雞檢疫監察、運雞似運銀紙;以及億計賠償招致納稅人龐大損失。凡此種種,似乎仍然無法遏止禽流感的威脅。
誰付活雞的代價? 縱使實施跡近不惜工本的防禦措施,暫時把禽流感威脅壓至可容忍水平,公眾應該要問:要他們長期負擔如此沉重代價是否值得?過去香港曾付出數以億計的各項與殺雞相關的補償,加上恆常花在監察和檢測的人力物力開支在內,出售一隻活雞的實際成本非常高昂。事實上,要全盤計算還得加上心理的代價,例如因擔心禽流感再次爆發而引起市民焦慮不安。 若疫情繼續惡化,有需要進一步提升防禦的話,日後活雞的實際成本可能與魚翅燕窩沒有兩樣,到時「買活雞者自付」是否比現時的全民承擔來得公平? 因此,是否取締活家禽業、不再售賣活雞的決定,並非一個純學術的決定,也不是一個純專業的決定,而是一個政治決定。專家只能評估風險,以及建議減低風險的措施;但專家卻不能告訴我們,香港市民願意承擔多少風險?社會為保存活家禽業及買活雞而願意付出多少代價?怎樣才能達至最大的公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