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勞永樂(傳染病專科醫生)
《醫.藥.人》 第 45 期
距南亞發生嚴重海嘯至今已月多,全球賑災的熱情與善心過後,似乎已無法再引起媒體的關注。究竟這群住在不遠處的地球同胞,災後重建的情況如何?
「對生還者而言,當務之急,是竭力避免出現由疫症引爆的第二死亡潮。」這是筆者在一月初發出的呼籲。
無情的海嘯造成極大的破壞力,摧毀了村民的家園、污染了食水、破壞了排污設施,也導致地面凹陷,污水積聚。大批流離失所的災民,被迫在沒遮沒掩的空地上露宿,冒著被蚊叮蟲咬或因衛生條件欠佳而隨時患上傳染病的危險。災民可能感染的疾病簡略可分為幾類:
‧受傷的災民若得不到適當護理,傷口容易由於細菌感染而產生發炎,甚至破傷風等致命的疾病。
‧食水及排污設施不足,容易病從口入,引致霍亂、痢疾、甲型及戊型肝災等。
‧長期暴露戶外容易成為蚊叮對象,染上登革熱和瘧疾等機會較高。
‧呼吸道疾病如流感、小童麻疹,以至肺結核、腦膜炎球菌血毒症等,在擠迫的環境中傳播迅速。
倒令人釋懷的是今次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國際救援組織,以及當地政府,沒有偉大花巧的救災動作,而是務實地正本清源,正確地制定救援項目的先後緩急優次,改善災區的衛生條件,包括安全的食水供應、衛生設施及為災民提供棲息之所,並在災區作簡單有效的傳染病監察,以防止由疫症爆發引起的死亡潮,至今已取得顯著成效,沒有災區發生大規模傳染病。能成功阻截第二死亡潮,主要是靠水喉匠、供水及排污系統的工程人員、建築工人,而並不能單靠醫療人員。
救災有賴社會每一分子
假如我們的救災熱情還未退卻,除了金錢外,災區刻下百廢待舉,最需要志願工程人員,幫助災區修復已告毀壞的水泵或興建臨時的水箱,建設供應量穩定且成本較低的食水。針對渠道淤塞、水管毀壞、污水積聚、蚊患滋生等問題,協助災區重新確立衛生設施和排污系統,並盡快為災民提供臨時居所或修建房屋。
救災這經驗引證筆者的信念,就是群眾健康的捍衛者,並不只是醫生,而是社會上每一分子。先由決策者正確評估社群的健康需要,制定先後緩急優次,各行各業各司其職,而群眾亦需有自助人助的精神。
作為醫者,筆者呼籲同道以謙卑的心,向群眾學習,向各行各業學習,方可與時並進,才能贏取社會的尊重。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