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醫.藥.人》 第 4 期
繼市區重建局、康體發展局等公營部門之後,醫管局小試牛刀,打算向多名每年薪津200萬至250萬元的首長級管理層推出「補償退休計劃」,揭開被迫瘦身的序幕。這情況可說是醫管局昔日「暴食」之惡果。
有人說,醫管局今天的成就(?)--全民提供高質低價的醫療服務,是用納稅人的金錢堆砌而成,這句話倒是有道理。 90年代初,香港經濟在地產市場帶動下興旺非常,政府根本不愁財政來源,對公共醫療撥款自然慷慨,有求必應,由十多年前的數十億大幅增至現在的數百億元。醫管局在龐大公帑補貼下,肆意不斷膨脹和提升服務,壟斷超過九成的專科及住院服務市場,導致香港墮進目下跡近寡頭醫療的困局。反之,私營醫療卻因沒有大量公帑作資本性投資及經常性補貼,難以競爭,日趨萎縮,儼如一潭死水。 政府壟斷市場 醫管局經過十多年「暴食」,壟斷市場,結果導致目下「政府開支大,市民無選擇,醫生無出路」的三輸局面。可是,醫療決策者至今仍無法拿出勇氣來「覺今是而昨非」,故只有使出立竿見影的做法--裁員,以解燃眉,好作交代。 但是,面對當前經濟下滑,復甦又遙遙無期,加上私營市場毫無半點起色,即使將來裁員範圍由管理層擴大至臨床醫護人員,公營醫生可謂完全沒有招架之力,任人魚肉。 自醫管局壟斷市場以來,公營醫生流失到私營市場的比率大幅下降,由以往百分之16降低至目前每年只有百分之3以下。但留任者薪酬福利卻按年遞增,令醫管局每層職級幾乎聘請「最高薪」的員工,大大增加醫療成本。 基於政府對醫療撥款增幅極為有限,同時又要支付員工年年遞增的薪酬福利,於是便削減其他方面開支,如將部分簡單工作外判,節省購買新藥物或新醫療儀器等。 若仍入不敷支,便打著「資源增值」的口號,增加每名員工的工作量來抵銷,及採「走一個少一個」策略,不填補流失高薪醫生的空缺。因此,儘管成本開支年年遞升,人手卻日見緊絀;即使前線員工胼手胝足幹個不停,仍然無法挽回服務質素不斷下降的諷刺現象。 前線人員承擔苦果 有別於其他公營機構是,醫管局昔日「暴飲暴食」全非前線醫護人員的決定,而是管理層及決策者好大喜功所致。若「瘦身減肥」行動將來進一步向臨床醫護人員開刀,這是管理層卸責的表現,由前線員工獨力承擔決策錯誤的苦果,完全有欠公平,而且勢必影響服務質素,令病人受害。 誠然,要徹底解決醫管局「暴食」後遺症,不是採「瘦員工之身」這種短視措施,而是認認真真地為公營醫療服務定位,重新搞活私營市場,令公私營醫療重現健康而平衡的發展。透過公私營自由市場的良性競爭,及人力資源的自然循環,才是直接而有效提升整體醫療服務素質的辦法。 |
|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