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Kit
《醫.藥.人》 第 101 期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因心臟病入院,幸好送院及時,進行了通波仔手術,情況已無大礙。而「心臟病」便突然變了熱門話題,成為市民的關注焦點,連電視台的新聞報道也教導大家認識心臟的三條心血管。
其實心臟病包括甚廣,心臟科醫生劉柱柏出席一項關於「心律不整」的臨床醫學研究報告時,介紹另一種更普遍可致中風的疾病 ── 心房顫動。
我們對心臟的認識其實很淺,常常以「心臟病」去概括所有關於心臟的毛病,事實上與心臟相關的疾病很多,只是,大多可以導致相同的結果 ── 就是中風(腦血管出血或腦血管栓塞)。
心房顫動也是其中一種可致中風的心臟疾病。
甚麼是房顫?
心房顫動(Atrial Firillation)也稱為房顫,是心律不整(Arrhythmia)的一種。心臟的跳動是有規律的,正常人的心大約是每分鐘以60-80頻率跳動(當然不同人不同年齡高低會有差幅,只要不偏離太遠,還是正常的)。一般來說,我們是不會感覺或是知道心臟在跳動,心律不整就是心跳不正常,跳得不規則,甚至過快或過慢也是心律不整的一種,故此也有人稱心律不整為「不整脈」。通常較易讓我們發現的是心跳過速,不關乎疾病的或可用深呼吸來調整,若是靜臥休息仍不能使急促的心跳平伏,便需要尋求醫療協助。
心臟的跳動是由右心房的竇房結來控制,經由房室結、希氏徑(His Bundle)把電刺激由心房傳到心室,引起心臟收縮以維持正常的血壓及身體的血液供應,當這個心臟電氣傳導系統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各種不正常的心跳,所以心律不整只是不正常心跳的統稱。
在多種心律不整中較常見的是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在美國患有此病的人數以百萬計,而在香港,六十歲以上人口中約有3萬名患者。在統計學上,患者以男性較多。發生房顫與心房的退化有關,故此,年紀愈大,發生率也愈高。此外,心血管疾病、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會加速心房組織的退化。歐洲研究數據指出,心房顫動的發病率會隨着年齡增加,50-59歲的發病率是0.5%,而80-89歲的發病率會增至9.0%。
心房顫動的病徵
‧ 心悸
‧ 疲倦
‧ 頭暈
‧ 氣促
‧ 感到胸部不舒服
問題是心房顫動的患者有時並沒有明顯病徵,心悸的感覺會因人而有所不同,亦會受食物、環境與壓力情緒所影響。
併發症
‧ 缺血性中風 ── 房顫可能引起血液凝固,阻塞提供氧氣及營養給腦部的血管。
‧ 增加心臟衰竭及死亡的風險
房顫的影響
患有房顫的病人,因為心臟產生不規則的心跳,會使上心房無法把足夠的血液泵出心臟,令血液滯留於心臟血管,這些滯留的血液久而久之會凝成血塊,或會隨着血液流向腦部,造成腦血管栓塞而出現中風。
房顫對我們最大的威脅是可引起中風,就是只患有房顫,中風的危險性已是一般人的七倍,另外,由房顫引起的中風有百分二十可以致命,百分之六十可致傷殘,近半曾因心房顫動引致出現中風的患者會於病後一年死亡。
中風可引致癱瘓、喪失說話及理解能力,影響記憶、思考的能力及情緒,中風後病人的生活質素亦大大減低,給家人和社會帶來相當大的經濟負擔,而隨着社會老年化,房顫患者只會逐年增加。
治療
治療房顫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控制心律(Rhythm Control),另一種是控制心速(Control Rate),需由心臟科醫生診斷後決定治療方案。房顫會提高腦血管栓塞的機會,更是造成長者心血管栓塞的原因,故此無論是控制心律還是控制心速,預防血栓的形成是重要的課題。現時作為預防血液凝固的藥物包括血小板藥物、抗凝血藥物及凝血蛋白抑制劑,最普遍使用的藥物是具抗凝血功能的阿士匹靈及華法林,藥物主要的作用是把病人的血凝指數(International Normalised Ratio,INR)維持在理想的2-3之間。阿士匹靈因為易致腸胃出血,故以使用華法林較普遍。華法林在醫學界的使用歷史已有五十年,是相當安全的藥物,唯只有六成服食華法林的患者可以把INR維持在理想指數。
科研界一直為尋找更有效的薄血藥物而努力,2009年3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RELY研究,藥物Dabigatran比華法林更能減少中風及血管栓塞的效果,引起了一時爭論 ── 華法林的時代是否結束?Dabigatran原為預防深部靜脈栓塞藥物,2005-2007年間進行作為預防房顫病人中風第三期臨床研究,暫未得到FDA批准使用於房顫預防中風藥物。醫生建議,房顫病人若要使用這種藥物預防中風,必須符合參與研究的病人的相同條件。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