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薛家強(香港保健食品協會會員/註冊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03 期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就是尿液含有糖分的病症。據官方估計,香港約有七十萬名病者,而不少人仍不知自己已患病。
糖尿病與胰島素(Insulin)有直接關係,胰臟(Pancreas)是負責製造和分泌胰島素的器官,胰島素主要的功能是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成功進入細胞。葡萄糖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經消化後分解而成,在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循環系統將葡萄糖運送到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供應細胞所需能量。
兩大因素構成糖尿病:
1. 胰臟分泌胰島素不足,以致血糖(即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而聚積於血液中。
2. 體內細胞對胰島素產生耐受性(Tolerance)或是對胰島素的敏感度(Sensitivity)降低,令細胞對胰島素反應(Response)遲鈍,於是細胞減少吸納血糖。
以上兩個因素同樣都會導致血中含糖量(血糖量)上升,當濃度超越腎臟的臨界限度(約10 mmol/L),葡萄糖就會隨腎臟排出的尿液一併排出體外,情況持續就可確定為糖尿病。
糖尿病病徵
1. 患者多尿和小便頻密是因為尿液含大量葡萄糖,尿液滲透壓因此升高,引起水分從體液流入尿液。
2. 小便多了身體水分必然減少,所以病者經常感到口乾,不停想喝水。
3. 大量葡萄糖排出,不能被身體利用,容易覺得飢餓,因而食量大增。
4. 細胞缺少供應熱量的葡萄糖,身體需要消耗體內的脂肪和蛋白質來補償不足的熱量,導致體重持續下降。
5. 傷口需要較長時間愈合,因細胞得不到正常的能量供應,令生長速度減慢。
糖尿病兩種類型
糖尿病一型
又稱胰島素依賴型(Insulin Dependant DM,IDDM),病者大多是兒童或青少年,病因是天生的胰臟缺陷或是體內產生胰島素抗體,將胰臟製造胰島素的細胞毀滅,胰臟分泌胰島素嚴重缺乏或衰竭。發病迅速,體形突然消瘦,主要靠注射胰島素來能控制病情。香港每年的發病率大約十萬人中有二名病者,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佔少於3%。
糖尿病二型
或稱非胰島素依賴型(Non-Insulin Dependant DM,NIDDM),病者多是40歲以上中年人,但香港病者已出現年輕化趨勢,超過97%糖尿病者屬於此類型。發病期緩慢,開始時病徵不明顯,較難被察覺(所以中年人應每年做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和治理有助防止疾病惡化)。患者體形多為中央肥胖,對胰島素開始產生抗拒性,胰島素分泌相對可能正常。
控制飲食、增加運動量和服用降血糖藥物,都能有效改善胰島素的功能。長期患有此類型糖尿病人,尤其染病十年以上的體形會偏瘦,約有半數病者需要從口服降血糖藥轉換到注射胰島素來調控病情。
糖尿病併發症
病者必須時刻監察血糖,盡量穩定血糖濃度在正常水平的4-8度(mmol/L)。血糖水平正常穩定非常重要,若然疏忽不顧,會出現嚴重及可致命的併發症,包括損壞血管和神經,令器官壞死,失去功能,其中以心血管、眼睛、腎臟和下肢最常出現問題。
心血管
長期高血糖,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形成,隨之而來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心絞痛(Angina Pectoris)、腦中風(Stroke)均可導致死亡。
眼睛
血糖長期處於高水平,眼內的晶體出現糖化物質,形成白內障;同時,眼房的液體流動受阻,眼內壓力升高,破壞眼底視網膜的視覺神經而引致失明,稱為青光眼。眼壓升高病者是不能感覺到的,所以需要定期到眼科診所檢查眼壓。
腎臟
受到長期高血糖影響,腎臟血管會硬化,令腎臟血壓升高,腎功能漸漸變壞,蛋白質因而在尿液中大量流失,稱為蛋白尿。研究發現,大量白蛋白尿患者的死亡率較沒有白蛋白尿患者高6.6倍,中風的機會則高5倍。由於尿毒不能有效排出體外,病人會出現食欲不振、疲倦、水腫、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情況。若嚴重至腎臟功能衰竭,病人需要接受洗腎。
下肢
經歷長期高血糖水平,下肢的血管因硬化而收窄,阻礙下肢的血液循環,引發足部神經衰退,減弱足部對痛楚和冷熱的感應能力;因缺少經血液運送的營養素及白血球免疫細胞,足部肌肉慢慢萎縮,遇到受傷或細菌感染,足部會出現潰瘍或壞疽,嚴重的需要截除。
控制糖尿病最重要
控制得宜會減少糖尿病併發症的機會,亦有機會可以減少藥物的服用量,甚或可延遲注射胰島素的需要,請參考以下方法:
‧ 小心記錄每次自我測量血糖的時間日期及血糖數值,以協助自我及醫生監察病情。
‧ 每3-6個月應接受糖化血紅素(Hemoglobin A1c/HbA1c)檢驗,指數可反映前三個月的整體平均血糖值,較平日純粹驗血糖更能掌握長期控制血糖的成效資料。
‧ 改變飲食、生活及運動方式,包括改用代糖飲料及低脂食品,增加每天的運動量。
‧ 控制體重及血壓,以蔬菜水果取代部分肉食,避免吃過鹹或肥膩的食物。
‧ 培養少食多餐的飲食習慣,按時服藥和定期覆診。
糖尿病友必須充分理解及安然接受糖尿病是不能治愈,唯有以積極而輕鬆的態度面對未來挑戰,只要通過緊密監控血糖,不易引起併發症,生活可與平常人一樣精彩。由食藥轉到打針不代表病況轉嚴重,而是打針更有效控制血糖問題。
友善建議
‧ 每天在家中驗血糖,每次所得到的度數只代表當時的血糖水平,唯有量度糖化血紅素(Hemoglobin A1c/HbA1c)才能反映在驗血前三個月的整體平均血糖水平。
‧ 糖化血紅素是血糖分子與紅血球中血色素的結合物,其數量與血糖濃度成正比例,紅血球每三個月更換一次,每三個月量度糖化血紅素是合理的檢測分隔。
‧ 最理想的血糖控制,是保持糖化血紅素在7.0%或以下(正常值4.5-6.5%)。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