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們 搬 新 家 了 »»
小心使用雌激素
很多女性追求美容豐胸,常吃一些抗衰老或是防衰老保健品,這些產品很可能添加雌激素,雌激素或可令皮膚保持年輕,亦有增加子宮肌瘤、乳癌及其他子宮疾病機會。
養腎如養命
中醫認為腎臟可決定人的壽命,養腎就如養命,平日飲食注意不要進食傷腎食物,高鹽及油炸食品含高鹽及高磷,都不利腎臟,此外,功能性飲料亦會增加腎臟負擔。
番茄天然抗氧
番茄生吃熟吃都具有極高營養價值,且是天然抗氧化劑,有提高蛋白質消化,減少胃脹食積的功效,血清中番茄紅素的含量比較高更可減少胃癌和消化道癌的機率。
提防「百變殺手」冠心病

< 上一頁
整理:Kit
《醫.藥.人》 第 112 期

心臟病一直是香港的第二號殺手,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數字,於2009年 因心臟病致死人士佔全港死亡人口約15.6%,人數多達6400人。 當中又以冠心病的比例最多。

  冠心病有無形殺手之稱,病人可能直至病發前亦毫無徵兆。有些病人的血糖、血壓及膽固醇超標,一直長期服藥,但是,血管仍然有可能出現嚴重栓塞,或需要手術治療保命。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特別舉辦「由心出發 ── 心臟介入全面睇」健康講座暨展覽活動,呼籲港人積極關注心臟健康。
  
冠心病的謬誤

  根據公立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的臨床經驗,大部分病人對心臟病存有不少謬誤,當中最常見的誤解是以為心臟病是老人病,只會發生在長者身上、病發前應該有病徵、如果長期服藥便毋須接受手術等等。然而,根據公立醫院2010年首7個月的數據,近8成病人於病發前可能是毫無徵兆。
  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主席譚劍明醫生提醒市民,應改變對心臟病的傳統觀念:「40歲以下人士心臟病發的個案屢見不鮮,病發前完全無徵兆亦不罕見,正正因為冠心病屬於百變殺手,市民要小心提防。」

八成人無徵兆
  根據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科部心臟專科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7月期間,因急性心肌梗塞而要入住心臟科深切治療部的107位病人中,76%病人屬於突發性,在病發前從沒有明顯心絞痛的病徵,病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冠心病患者,當中更有32%病人在入院檢查時始發現自己有各種的危險因素,他們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膽固醇、血糖及血壓等均已超標。在年齡方面,據過去12個月入住心臟科深切治療部的數據發現,多達16位病人屬於50歲以下,其中4位更不到40歲。
  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副主席陳志堅醫生指出,年輕力壯的病發個案雖然不算很多,但值得公眾關注,冠心病不是長者的專利。

心肌梗塞可致死
  「冠心病」的全名為「冠狀動脈心臟病」,是由於冠狀動脈血管出現老化,或膽固醇積聚於血管內壁形成血塊(又稱斑塊),令冠狀動脈收窄,又或是阻塞動脈通道使血液不能流到心臟肌肉,導致心肌缺氧,出現心絞痛的現象。如血管突然被血塊完全栓塞,會引致心肌梗塞、心肌壞死,嚴重者可至猝死。然而,並不是所有心肌梗塞的病人都會經歷心絞痛的階段,因為有些表面上收窄程度不嚴重的血管硬化,血液仍可流到心臟,故不會出現心絞痛的病徵,但是這些血管卻並不穩定且有機會破損,一旦血管內膜破損,體內的血小板便會啟動修復機制,在患處形成血栓企圖修補血管,這些血栓觸發更嚴重的梗塞,可能會於短時間內令動脈完全堵塞,引發急性心肌梗塞。
  譚劍明醫生表示:「血管內膜一旦破損,血小板即時走到損傷處形成血塊,血管由輕微收窄至100%梗塞,至心臟肌肉壞死,可在數小時內發生!」
  此外,研究發現,糖尿病病人的情況會更危險,因為他們的血管栓塞機會更高,而且病徵更加不明顯,令病人不易察覺。另一方面,亦有部分病人因為對冠心病認知不足,誤將病徵當成身體的小毛病,例如將心絞痛誤當胃痛、肩膊痛,以為是肌肉拉傷等等,因而忽略潛在病徵,延誤求診。
  譚醫生提醒市民,一旦出現懷疑心肌梗塞的病徵,即使過往從未出現過心絞痛或慢性冠心病,亦應盡快到急症室求診,以免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

及早控制減風險
  譚劍明醫生指,有別於慢性心臟病,急性心臟病(通常指急性心肌梗塞)病發時會出現劇烈心絞痛,而痛楚主要集中於前胸口,猶如被大石壓住,出現氣促及呼吸困難徵狀,同時還會冒冷汗、血壓下降。
  「據臨床數據顯示,有一半突發性心臟病者病發前並無明顯徵狀,形成很多猝死個案。吸煙、少運動、家族膽固醇病史等高危因素都會增加患心血管病風險,絕對不容忽視。」
  香港公立醫院心臟醫生協會呼籲,及早控制危險因素 ── 改善血壓、血糖、膽固醇及體重等問題,可以有效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對已患上心臟病的人亦有好處,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亦絕對不能忽視,恆常運動、戒煙酒,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有助保持心臟健康。

 


文章回應 (1 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