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勞永樂(全民健康動力主席/傳染病專科醫生)
《醫.藥.人》 第 119 期
日本地震引發核事故開始蔓延,近在咫尺的香港隱隱嗅到輻射殺到的況味,港府在應對輻射恐慌上,則向市民大派「定心丸」。
保安局副局長黎棟國日前一改政府常態,願意在電視婦女節目露面,講解政府如何應對日本福島核災難,順道向市民大派「定心丸」,稱大亞灣核電廠已做足安全措施,連一級以下、本來毋須限日通報事故,亦自動自覺在四十八小時內通報。
淡化核危害
政府高官紆尊降貴,直接回應電視觀眾電話,並非一夜變得親民,而是由於感覺市民的不安已達「臨界點」,再不做點門面功夫,社會亂子如「盲搶鹽」等將陸續出現,屆時政府將受壓更大,甚至觸發動盪,一發不可收拾。
然而,高官圖透過「出口術」把核危害,如在空氣或海水中,稀釋、淡化,真的能減低市民焦慮嗎?
若仔細看政府的應變預案,答案肯定是不能!
我們在三十公里內
在政府的預案中,若大亞灣出現嚴重事故,只需撤走半徑二十公里範圍的居民 ── 在本港這範圍內,就只有寥寥無幾名居民,或在假日才有較多遊客的東坪洲。在二十公里至三十公里之間的市民,則將被勸籲留在家中,這包括新界東部分地區。至於處於三十公里範圍外的大部分香港市民,政府的應變預案是毋須特別採取甚麼措施 ── 也許保持營養均衡、適量運動、作息有序、心情輕鬆愉快等等,便已足夠!
並非大亞灣一家
香港鄰近地區的核反應堆,實不只大亞灣一家;有媒體估計,合共達三十三台之多。面對如斯現實,政府只力勸市民理智、聲稱本港大部分範圍無害,明顯不足。
當前急務,政府須針對市民缺乏信心的根源,對症下藥;以及在權限範圍內,提升資訊發放透明度,讓市民對危機有更快、更準確掌握,市民及民間組織則應實事求是,開始自發制訂民間應變預案。
編按: |
文章回應 (1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