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
《醫.藥.人》 第 119 期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呼籲香港應該發展高科技。高科技並不局限於電子工業,對於健康醫藥方面,同樣需要。
現時公立醫院的醫生,除了為住院的病人服務外,同時亦要兼顧到門診為病情穩定的病人看病,如果這些病情已經穩定的病人可以轉到其他私家診所去覆診,便可減低公立醫院醫生的工作量,使醫生可投放更多時間到住院的複雜個案。這樣除了可把病人分流外,亦可讓在醫院工作的醫生有較多時間和精神鑽研更多特別的個案,以及發展更多新方法來為病人治病。
制度須配合
現時的情況是,公立醫院有大量的門診病人,如果在制度上不把這些病人分流,單靠不停地投放資源,醫院的門診工作量只會有增無減 ── 因為門診收費便宜,以及輪候時間不算太長(已增加了人手而言) ── 大量病人對醫護人員來說固然是壓力,更重要的是病人不能得到較快的覆診期,相對亦不能得到較佳的治療。
要走上高技術,並非簡單的投放金錢,制度上亦應配合,例如,應鼓勵醫護人員發展新技術、新研究。以藥物為例,現時大部分的研究均由藥廠提供,只集中比較新藥和安慰劑的分別;如果有資源可讓醫生和藥劑師對A藥和B藥作出正面的比較,那就能更客觀地反映事實。加上以香港作研究基地,數據同樣被國內認同(同為中國人種),因此更值得發展。此外,制度上亦應予以配合,在晉升的時候,有較多研究和教育的醫護人員,應有較佳的機會條件。
為改革鋪路
要做好把病人分流並不容易,因為醫院的專科醫生要為病人訂下治療計劃,私家醫生(家庭醫生)才可有效地跟進病人。若同時引入「錢跟病人走」的概念,相信私家醫生的服務必會比現時更佳。
以往政府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為醫療政策作一個正式的根治。在過去幾年,已開始準備了電子病歷以及成立了基層醫護統籌處,為未來的改革提供方便。
政策的改變並非一朝一夕,但是肯向前走總比原地踏步的好,禁煙是成功的政策,期望局長可帶動未來更成功的醫療政策。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