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Kit
《醫.藥.人》 第 133 期
人口老化是全球問題,先進國家與地區的醫療開支年年節節上升。控制醫療使費,在醫療服務中併入經濟成本的考慮,治療方案講求「經濟成本效益」已是全球醫療服務的趨勢。貴價藥物,尤其是癌症藥物的使用爭議最多,引來的關注亦最大。
癌症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病人除了要承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及能否治愈的憂慮外,還要承受購買藥物所帶來的經濟壓力。因為癌症的治療藥物多是昂貴而且非短期使用,常會為病者及病者家人帶來沉重負擔。在香港,醫管局及一些相關機構會對經濟條件不佳的病人予以援手,避免經濟欠善的病人失卻治病機會。然而,藥物資源的調配是否得其所,卻經常成為病人與醫管局爭議的題目。
胃癌致命率高
胃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在常見癌症中排第六位,但致命率則排行第四,原因是胃癌的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常是到了較後期 ── 第三或四期才會出現明顯症狀。現時最有效的胃癌治療方法仍是手術,後期胃癌患者通常已失卻手術時機而需要使用化療,亦即是說,大部分胃癌患者在發病後都需要接受化療。
治療胃癌的化療組合有多種選擇,主要以一種名為5-Fu的化療藥再合併其他藥物如Cisplatin、Oxaliplatin及Epirubicin使用。5-Fu是一種傳統而有效的化療藥,由於口服劑不穩定,只能以靜脈滴注給藥,因為需維持穩定血藥濃度,故病人每次做化療都需留院。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明智在胃癌最新發展及治療趨勢的記者會上指,現時有口服化療藥可在體內轉化成5-Fu,病人用藥後的整體反應率及存活中位數與5-Fu相同。
「口服化療藥與5-Fu功效相同,根據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引,大部分末期及已擴散的胃癌患者都適合使用。患者可在家中自行服藥,有助提升生活質素,減少到醫院接受治療的時間和心理負擔。」
藥物經濟應考慮病人
口服化療藥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若用於治療胃癌為自費藥物,病人如想用藥需自行負擔藥費。
口服化療藥物關注組主席周睿博士認為:「口服化療藥是全球大勢所趨,雖然藥費較貴,但整體治療成本比病人到醫院接受靜脈滴注藥物更具效益。最主要是節省了病人的住院成本,包括病床、醫生、護士及藥劑師的醫療服務,而且病人亦可節省交通時間和費用。」
英國國家健康和臨床醫療研究所(NICE)2010年進行評估口服化療藥和傳統靜脈滴注在整體公共醫療體系上的成本效益,發現口服化療藥可節省總醫療開支。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副教授李詠恩說:「藥物經濟學雖然是對藥物與治療的經濟評估,幫助有效分配資源,但是衡量經濟效益與價值要融入病人因素,而不是單向錢看。病人接受治療的依從性與資源是否有效地運用同樣重要。如果病人因為怕打針或是怕交通麻煩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恆心,治療便完全失卻效益。」
重配資源
病人組織代表梁耀霖醫生指口服化療藥能節省醫院病床壓力,提升患者生活質素。
其實口服化療藥藥價比傳統化療藥貴一倍,所節省的最主要是病人住院的成本及病人往返醫院的時間。但更重要是病人對藥物使用心理負擔較低 ── 不必住院、不必打針。把有限資源有效調配,令藥物使用更具成本效益,除可達到治病效果,更可令提供醫療服務者及使用醫療服務者兩方的效益提高。
可喜的結果
「發現胃癌時多是末期或已擴散」是盧先生典型寫照,證實患上胃癌時,除了不能手術切除外,更已擴散至肝及淋巴。對於只五十多歲的他,生命進入倒數。晚期胃癌的治愈率一向不高,患者對化療組合的反應率一般在40-50%之間。
醫生安排他接受化療,但化療藥需要靜脈滴注,故每做一次化療便需三日兩夜住院,尤幸後來使用口服藥代替靜脈滴注,免了交通勞頓,可留在家中靜心休息。後來醫生發現他的腫瘤縮小了,安排手術切除腫瘤,而更可喜的是,手術後發現,擴散至肝臟與淋巴的癌細胞都消失了。
腫瘤科醫生張明智並非盧先生的主診醫生,他指出:「盧先生是個很少見的例子,明顯是他對化療藥物組合的反應良好,化療之後癌細胞消失在我的行醫經驗中,只曾遇見過一個。」
盧先生表示在醫院做完化療後會感到很不舒服,仍要承受交通折騰才可以回家休息,過程相當辛苦,很希望能有口服化療藥代替靜脈滴注化療藥,幫助患病的人。
小資料 |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