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提供:無國界醫生
《醫.藥.人》 第 145 期
結核病自古已出現,至今仍是全球第二大殺手。令人憂慮的是,對一線治療藥物呈現抗藥性的結核病個案(即耐藥結核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耐性的出現,往往與錯誤使用或管理藥物有關,例如病人沒有完成整個療程、醫護人員處方錯誤的藥物,甚或藥物質素欠佳等。
耐藥性蔓延
不過根據數據,無國界醫生在中亞國家烏茲別克北部,於2011年醫治的耐藥結核病人中,三至四成病人是首次求醫,反映耐藥結核病正自行散播。確保結核病人在早期便獲得正確診斷、適當護理和治療,變得前所未有地迫切。
然而,這場全球危機卻碰上結核病診治的龐大缺口,因為不論是現有的診斷工具抑或治療方法,均過時又十分昂貴,國際投放治療項目的資金短缺亦令疫情隨時進一步擴散。單是在2011年,全球就有31萬宗耐藥結核病的新案例,但只有19%受感染的人獲得治療。
新檢測工具
無國界醫生數據顯示,使用新方法Xpert MTB/RIF檢測結核病,較常用的痰塗片顯微鏡檢測確診度增加了50%,而且可檢測到一個人的結核病菌株,是否對主要結核病藥物利福平(Rifampicin)呈抗藥性。在津巴布韋,受惠於新的診斷工具,診斷時間由42天減少到2小時。
然而,Xpert MTB/RIF並非完美,由於兒童無法提供痰涎樣本等原因,他們當中有許多未能被成功確診,故各界尚需努力,方能確保兒童獲得更好檢測。
半世紀以來首隻新藥
確診後,耐藥結核病人康復之路亦十分艱難,不僅需時約兩年,每天服用多達20粒藥丸,當中更有約8個月需每天接受注射。病人更要承受永久失聰、持續惡心和精神病等副作用,有病人形容接受治療為「穿越地獄以抵達天堂」。
今年初,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了新研發的藥物Bedaquiline,是自1963年以來,首隻獲得註冊的結核病新藥。另一種耐多藥結核病藥物Delamanid亦預計於今年獲得批准使用。
這確是改善治療方案的良機,而當務之急是要確保這兩種藥能聯合使用,且能以最有效的方式投入市場。
無國界醫生呼籲生產商允許就這新藥進行研究,以制定療程更短、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在藥物被批准後盡快於耐藥結核病高負擔的國家進行註冊,以及確保在最有需要的國家,藥價定在病人能負擔的水平。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