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
《醫.藥.人》 第 150 期
現時,香港大部分的長者都是使用公營醫療服務;由於覆診期長,有時甚至要等待32個星期後 才會再到醫院專科門診。
在這段期間,患者的身體狀況以及其服藥的依從性若得不到支援,病人便容易因為病情轉差而需要入院。
自行減藥增危險
香港中文大學藥劑學院聯同香港藥學會於2007年7月至8月期間,於黃大仙的五個社區中心進行了「長者社區外展計劃」。調查訪問了304位長者(平均年齡為76歲),有75%的長者正在用藥,當中21.8%的長者更服用五種或以上的藥物。長者若服用的藥物愈多,對藥物的依從性就會相對下降。另外,在受訪人士中,約28%的長者表示會自行改變劑量或停用藥物,這會大大增加長者的入院率,長遠更會增加醫療成本。此外,由於覆診期長,長者的血糖、血壓和心跳未能夠被緊密監察,往往出現大問題後才到急症室求診,對病人的身體以及公營醫療體系都造成影響。
綜合護理減住院率
根據香港特區統計處人口資料作出推算,在2020年,香港65歲或以上人口佔全港人口比率將由2010年的13%上升至18%。社會的人口年齡愈大,醫療服務的使用量及複雜性也會隨之而增加。2012年香港醫院管理局推出《長者醫療服務策略》,為未來五年的長者醫療服務訂立指引。以往的模式是長者每逢發病就會被送進急症室,但新模式是希望長者在社區中能夠得到更多支援,讓長者病情穩定從而減少入院率。指引希望長者醫療服務將逐步邁向綜合護理模式及加強護理過程的協作,旨在於基層、社區及醫院層面提供連貫和高質素的護理,以確保長者獲得切合其需要的醫療服務,以及為照顧者作出適切的支援。
現時科技普及,只要透過電腦視像鏡頭,醫護人員便可直接解答病人有關用藥或健康上的問題。希望一些非政府組織可與醫管局合作,聘請藥劑師協助長者管理自己的藥物,為長者在家中提供更適切的醫護服務。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