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蘇曜華(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副會長)
《醫.藥.人》 第 153 期
很多人生病的時候都曾經服用抗生素,但到底抗生素是甚麼東西?我們甚麼時候需要使用抗生素?服藥時又有哪些需要留意的地方呢?
抗生素其實是一群可抑制細菌生長或殺死細菌的化學物質。1928年弗林明醫生(Dr. Fleming)發現了盤尼西林;他發現長滿細菌的培養皿有個角落長了一塊黴菌,但其周圍卻沒有細菌滋長,弗林明醫生馬上意識到黴菌可能在生長的時候,會分泌一種阻止葡萄球菌發育的物質。後來醫學界將這些原始的化學結構加以修飾改變,以人工合成或半合成的方式製造了很多結構不同的抗生素,以針對不同細菌的結構,提高療效。目前用於治療人類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種類多達百多種,常見的抗生素,有以下五種:
1. 青黴素(Penicillin)及其衍化物
2. 頭孢菌素類(Cephalosporins)
3. 四環素(Tetracyclines)
4. 大環內酯類(Macrolides)
5. 氨基配醣體類(Aminoglycosides)
抗生素沒有新發展
不同的抗生素透過不同途徑造成細菌無法繼續生長、繁殖,甚至造成細菌的死亡,例如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抑制其蛋白質的合成,又或是破壞其基因物質或阻斷其新陳代謝的過程。由於細菌細胞的結構與人體細胞的結構有很大的分別,所以抗生素可用來抑制細菌的生長或殺死細菌,卻對人體細胞不會造成很大的作用。因此抗生素可用於治療因細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及疾病。
可惜的是,現時研發新一代抗生素的公司已經不多。主要由於利錢不夠吸引,因為抗生素只會短期使用,因此其賺取的回報不及研發抗腫瘤的藥物、醫治糖尿病的藥物等。在1983-1987年時有16種抗生素在美國註冊,到2008-2011年間則只有2款新的抗生素註冊。在可預見將來,人類和病菌的戰鬥之中,可用的「武器」只會愈來愈少,因為細菌會懂得不停演變而使抗生素變得無效,這就是抗藥性細菌對人類社會的威脅。有醫生曾提出警告,在中國大陸不能控制胡亂處方抗生素的情況時,中國13億人口出現抗藥性細菌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減低抗藥性
不合理及不適當地使用抗生素會導致抗藥性細菌的出現。使用抗生素時必須徹底地把細菌滅絕,使它不能把抗藥的本能傳到其他細菌。香港衛生署推廣正確使用抗生素的宣傳,目的就是希望減低細菌抗藥性的風險。作為家長,不應主動要求醫生處方抗生素;另一方面,醫生應拒絕家長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要求和不應胡亂處方抗生素。如病人需要服用抗生素時,應處方整個抗生素的療程,灌輸家長服完整個療程的重要意識。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