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楊一君(藥劑師)
《醫.藥.人》 第 184 期
四年一度的奧運掀起大家對運動員使用的禁藥的關注,事實上藥物使用是專業的知識,有時使用了一些以為不重要的藥物,卻原來對身體亦有影響,其中最易令人疏忽的就是外用藥。
普羅大眾一般認為,只有服食入口的藥物才會對身體健康構成影響,而外用藥物(如藥膏、噴劑或皮膚貼片等)則對身體無大礙,以為藥物的作用只在皮膚或局部層面。然而,這個想法是錯誤的。
誤用藥被罰停賽
過去曾有運動員因誤塗含有禁藥(類固醇)的皮膚藥膏,結果被罰停賽。其實只是外用,又不是內服,真的會有這麼大的影響嗎?
皮膚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不單可維持體內生理環境的穩定性,同時亦如同屏障一樣對身體提供了重要隔絕外物侵入的保護功能。外用藥物可直接在皮膚表面發揮作用,更可以透過皮膚或黏膜進入體內,作用如同口服藥物一樣,兩者可說是殊途同歸地隨著血液循環在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造成影響,甚至經由大小二便排出體外。
兩個案例
在2007年,一名年僅17歲的美國田徑好手突然暴斃,解剖報告顯示,其死因是疑似過量使用含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的藥物。據說在國際體育界,這是首宗運動員因使用外用藥物而致死的個案。原因是該名運動員經常在練習過後,在體溫偏高且血液循環較快的時候,把含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的外用肌肉止痛膏塗抹全身,這種做法無疑可讓全身感到較舒適,但另一方面卻增加了這種本來只使用於局部止痛的藥物在身體的吸收速度;此外,這名運動員更同時使用內含相同藥效成分的止痛藥貼,最終因體內含甲基水楊酸濃度過高而造成中毒。因此,雖然用藥途徑不同,但也不可忽視外用藥物的危險性,特別是在我們誤用或濫用的時候。
另一個案發生在澳洲,一位80歲長者需長期服用抗凝血藥華法林(Warfarin),而服食此藥需定時監測及跟進血液狀況,該長者的情況一向非常穩定。一天,血液報告忽然出現問題,醫護人員初時亦找不到原因,經詳細了解後,才知悉病人在過去兩星期內使用了一種抗真菌的藥膏,而這種藥膏的而且確是有文獻記載可與華法林產生相互作用,導致華法林在體內的濃度上升,構成出血危機。
以上例子說明外用藥物不單可進入體內,更可影響其他口服藥物的作用。
使用外用藥物的注意事項:
- 按醫生或藥劑師指示,只把外用藥物塗在指定的部位,次數及療程不要自行決定,切勿過量使用。
- 如沒有醫護人員的指示,在使用後不要把塗藥部位包紥、熱敷或加上任何敷料,這樣會增加藥物吸收進入體內的可能性,造成身體其他部位或器官出現副作用。
- 除使用抗菌藥、消毒劑或醫護人員指示外,不要把外用藥物(如止痛藥膏/貼或含類固醇藥膏)用於傷口或受損部位,因為皮膚受損更容易讓藥物進入體內。
- 不應在體溫偏高或血液循環較快的時候(如劇烈運動或沖熱水涼後)立即使用外用藥物(特別病例除外),應最少相隔半小時才可塗上藥膏,因為體溫偏高及血液循環加速是可以導致更多藥物被吸收進入體內。
- 若所用的外用藥物與口服藥物成分相同,則外用藥物的劑量必須計算在內,否則會超出藥物本身的安全劑量水平,出現過量或中毒反應。
- 若使用療效相同的兩種或以上外用藥物時,必須仔細查閱藥物成分,避免同時使用不同品牌但成分一樣的外用藥物,造成過量或出現副作用。
- 在藥房購買藥物或就診時,應主動告知醫護人員及藥劑師自身的慢性疾病及所用藥物,好讓他們作出評估。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