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勞永樂(醫學界立法會議員)
《醫.藥.人》 第 20 期
從前,醫科畢業生是「皇帝女唔憂嫁」,可惜時移世易,近年醫生失業時有發生,令人關注會否影響本港醫療服務的優良質素及長遠發展。
醫管局在過去12年不斷擴展,在龐大公帑補貼下提供低價、高質及人人可用的醫療服務,私營醫療根本無力競爭,導致市場日漸萎縮。公立醫生轉職到私營市場的比率由過往百分之16大幅降低至目前每年只有百分之3以下。結果,大批完成專科培訓的資深專科醫生不願離開,寧願留在公立醫院工作,以致院內受訓空缺愈來愈少,青年醫生則缺乏入職機會。相信不出10年,當資深醫生年屆退休年齡,醫管局必然出現嚴重的斷層危機,威脅公營醫療服務質素。
合約制一改再改
自醫管局97年起改以合約形式聘任醫生後,培訓職位的合約朝令夕改。由最初承諾3年合約之後再永久聘用;及至後來修訂為每3年續約一次,最長合共可獲12年聘用(即所謂3+3+3);再修訂為每3年續約一次,合共可獲兩張3年合約,再加一張一年合約(即所謂3+3+1);直至最近,有部分專科培訓單位對未能在3年合約期內通過專科中期試的醫生不再續約,或酌情加一張一年合約(即所謂3+1或3+0),情況每況愈下。
當局不斷修改聘任合約及條件,無非是藉此減省開支,皆因醫管局面對嚴重的財赤,管理層唯有向最弱勢、最沒有議價能力的青年醫生開刀。在專科培訓職位奇缺下,醫生失業事件年年重演,每每經過一輪討價還價及輿論壓力後,才擠出少許資源增加一些短期合約、零星而缺乏延續培訓的職位空缺,以解燃眉。
可考慮減收醫科生
既然醫療體制無法吸納所有新畢業的醫生,當局應考慮進一步減收醫科生,由2004至2007年3個學年,兩大學合共每年再減50名學額,即由280人減至230人,可為政府節省1億5千萬元開支(每名醫科生培訓總金額為HK$3,000,000x50名)。但減省得來的資源應指定用作專科培訓,使醫科畢業生可獲更長期的合約期,使其在專業上更趨成熟;或參加供醫生深造的大學課程,裝備自己。當社會整體資源能承受更多醫生的時候,才再增加醫科生學額。
說到底,縱使社會如何富裕,公共資源從來不能用之不竭,因此,政府應根據本港社會的承擔能力作出醫療人力資源的規劃。不肯面對現實,企圖左填右補解決問題,最終只會既浪費金錢,同時耽誤優秀人才的前程。
文章回應 (0 個) | 留言 |